黨的十九大報告和新修改的黨章都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四個自信”,表明黨中央對文化的重視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市委市政府也一貫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提出要“做足做好‘長江’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歷史之城’‘當代之城’‘未來之城’。”其中“歷史之城”以龜山、蛇山、琴臺、武昌古城、漢口歷史文化風貌街區、漢陽歸元片區、月湖片區等為主體,覆蓋兩江四岸20余平方公里的區域,打造“長江文明之心”,建設世界級歷史人文集聚展示區。這是市委市政府為武漢文化發展定下的大戰略。我們認為,作為“歷史之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昌古城(以中山環路及南側津水路、巡司河路與臨江大道圍合而成的區域,總面積約7.7平方公里)具備了打造“歷史之城”啟動區和展示區的相關條件。
武昌古城歷史文化優勢獨特突出
武昌古城作為武昌區位上的核心區域和歷史文化之根,一直以來其保護和開發都受到歷屆區委區政府重視,聘請了大批世界一流的規劃設計機構,謀劃武昌古城的發展定位,為武昌古城整體發展明確方向,讓武昌古城的發展定位逐漸清晰。
武昌古城作為武昌歷史文化沉淀之所,在打造歷史之城方面,具有獨特突出的優勢。
一是文化底蘊深厚。武昌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黃鶴文化、首義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輝映,具有開放包容、兼收并蓄、融貫中西的獨特魅力和精神氣質。區域內擁有國家5A級景區黃鶴樓,4A級景區首義文化旅游區和武漢革命博物館等一批國家級旅游景區,曇華林、戶部巷2條湖北旅游名街,117處文物保護單位、優秀歷史建筑和不可移動文物,是武漢的城市文化名片和精神高地。
二是文化氛圍濃厚。古城內擁有湖北美術學院、湖北美術院、武漢音樂學院等一批以文化藝術見長的學術機構;黃鶴樓、曇華林不僅是武漢市的文化名片,也初步形成了文化人才和文化企業的聚集地;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是全省唯一處置國有文化資產的綜合性產權交易平臺,整個古城地區已初步形成以創意設計、藝術展覽等為主導的產業門類,發展文化的氛圍十分濃厚。
三是開發條件成熟。古城蛇山南片已建成首義文化旅游區;紫陽湖老城廂片已完成征收拆遷;曇華林瑞典教區片和斗級營片征收即將完成;區域內的東西城壕、農講所、胭脂山、戈甲營等片區都已開展征收或納入改造計劃,未來空間將充分釋放,具備在2-3年內打造成樣板區塊的條件。
走“產城融合”之路存在的問題
武昌古城既是文化資源豐富的區域,也是老舊城區集中的區域,其整體發展遠遠落后于復興大武漢的城市建設步伐。為改變這一區域的面貌,武昌區委區政府希望走“產城融合”之路,在改造舊城的同時為其注入產業的活力,然而在按此思路建設的過程中,存在以下的問題:
一是可開發空間不足。該區域由于歷史文化遺存較多,受黃鶴樓俯視線、文物保護、強度分區等一系列限制,可開發空間較少。根據武漢市地空中心2013年編制的《武昌古城實施性規劃》測算,武昌古城內可用于更新改造的存量用地僅1.55平方公里,且基本處于中低強度開發態勢,容積率普遍在1.0-3.0之間。按照仲量聯行2014年所做《武漢市武昌古城區域功能定位研究報告》測算,項目投入與產出極不平衡,這種狀況導致很多企業望而卻步,古城開發受到極大制約。
二是征收改造難度大。該區域多為老舊城區,房屋面積狹小、結構破舊、權屬復雜,不少地方還存在各種歷史遺留問題,如涉公、涉軍、涉校單位眾多,武九鐵路又橫亙而過,居民騰退、街區改造難度大,如已啟動的曇華林、斗級營地塊囿于相關單位,規劃、征收工作相對緩慢;文物遺存較多,根據相關法規建筑不能滅跡,導致征收地塊不能成為“凈地”,無法進行招拍掛流程,難以迅速獲得發展空間。
三是資源權屬較分散。武昌古城文化資源豐富,但分別隸屬于不同部門管理,統籌協調難度大,難以一體化建設推進。
四是基礎設施較落后。古城老舊地區面積大,缺乏區域交通路網和微循環道路,交通較為擁擠,排水不夠通暢,但由于歷史遺跡眾多,節假日游客大量涌入,造成巨大的交通壓力和環境壓力,很大程度上影響武漢城市形象。
推動武昌古城建設發展的相關建議
武昌古城既是“長江文明之心”“歷史之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江主軸右岸大道的核心區域,還是武漢全域旅游中藍色、綠色、紅色、古色、夜色“五色俱全”之地,多重市級戰略疊加,為武昌古城發展迎來了絕佳的發展機遇,然而對于這樣具有極高戰略價值和發展難度的區域來說,要取得成功,必須通過市區聯手,采取強力措施,從而推動其建設發展。
一是成立武昌古城管委會。2008年市政府批準了《武昌千年古城保護與復興規劃》,為落實規劃要求,也為更快更好建設歷史之城,建議仿照辛亥首義文化區建設方式,市委市政府成立“歷史之城”建設工作專班,統籌謀劃“歷史之城”建設工作。武昌區成立武昌古城管委會,借鑒經濟開發區運營模式,實行“一套班子、一支隊伍、一個政策、一個平臺”的全流程、無縫式的經濟社會一體化管理格局,對于其中分屬不同單位管理的文化資源,探索實行管理權與經營權分離創新模式,由管委會統一運營,統籌協調實施,全力打造“歷史之城”啟動區展示區。
二是先期謀劃武昌古城的產業布局。武昌古城作為文化資源豐富、老舊城區集中的區域,在發展中必須走“產城融合”的道路,在舊城改造的同時為其注入產業的活力。基于此理念和前期規劃思路,建議按照已有的規劃分區布局,聘請專業的產業功能設計咨詢機構,以文化創意產業為核心,植入以創意設計、影視動漫、出版融合、VR/AR內容制作、數字會展等為代表的新型文化體驗、文化服務業態,先行建設曇華林、斗級營區域,逐步對胭脂山、農講所、東西城壕、紫陽湖及未來的武船原址等區域有序開發,重點打造蛇山以北文創產業集聚區,聯通已建成的首義歷史文化風貌區,按照市委市政府對長江文明之心和歷史之城建設的要求,最終將武昌古城建設成為世界級歷史人文集聚展示區。
三是加大對武昌古城建設政策支持力度。鑒于武昌古城開發強度低、空間少的現狀,建議市政府利用市級融資平臺等力量,籌措專項資金用于武昌古城區域的開發建設,加大投入,凸顯武昌古城的全局戰略地位。建議在土地一級整理政策上給予支持,以成本價供地,免收土地出讓保底收益,降低開發成本。建議對存在大量不可滅跡的文物、優秀歷史建筑的地塊,借鑒廣州、北京等地做法,出臺專門意見,明晰保留建筑的權屬關系,實施“帶建筑掛地”。建議對于古城區域內具有高開發價值但征收工作長期難以推進的部分地塊,納入“創谷”計劃,使其能夠按照“創谷”相關文件,實行“分期出讓”或者“先租后讓”等靈活的土地政策,提升開發建設效率。
四是加快武昌古城的建設進度。借助多重市級戰略疊加的契機,建議市委市政府將武昌古城作為全市重大項目和近期工作的重點,市區聯手,加大投入,加快武昌古城已列入征收改造計劃區域的征收建設力度,加快蛇山北坡“綠軸”工程建設,加快武九鐵路停用和景觀綠道改造建設進度,對古城內道路交通和排水管線等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升級。
黨的十九大報告和新修改的黨章都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四個自信”,表明黨中央對文化的重視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市委市政府也一貫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提出要“做足做好‘長江’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歷史之城’‘當代之城’‘未來之城’。”其中“歷史之城”以龜山、蛇山、琴臺、武昌古城、漢口歷史文化風貌街區、漢陽歸元片區、月湖片區等為主體,覆蓋兩江四岸20余平方公里的區域,打造“長江文明之心”,建設世界級歷史人文集聚展示區。這是市委市政府為武漢文化發展定下的大戰略。我們認為,作為“歷史之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昌古城(以中山環路及南側津水路、巡司河路與臨江大道圍合而成的區域,總面積約7.7平方公里)具備了打造“歷史之城”啟動區和展示區的相關條件。
武昌古城歷史文化優勢獨特突出
武昌古城作為武昌區位上的核心區域和歷史文化之根,一直以來其保護和開發都受到歷屆區委區政府重視,聘請了大批世界一流的規劃設計機構,謀劃武昌古城的發展定位,為武昌古城整體發展明確方向,讓武昌古城的發展定位逐漸清晰。
武昌古城作為武昌歷史文化沉淀之所,在打造歷史之城方面,具有獨特突出的優勢。
一是文化底蘊深厚。武昌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黃鶴文化、首義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輝映,具有開放包容、兼收并蓄、融貫中西的獨特魅力和精神氣質。區域內擁有國家5A級景區黃鶴樓,4A級景區首義文化旅游區和武漢革命博物館等一批國家級旅游景區,曇華林、戶部巷2條湖北旅游名街,117處文物保護單位、優秀歷史建筑和不可移動文物,是武漢的城市文化名片和精神高地。
二是文化氛圍濃厚。古城內擁有湖北美術學院、湖北美術院、武漢音樂學院等一批以文化藝術見長的學術機構;黃鶴樓、曇華林不僅是武漢市的文化名片,也初步形成了文化人才和文化企業的聚集地;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是全省唯一處置國有文化資產的綜合性產權交易平臺,整個古城地區已初步形成以創意設計、藝術展覽等為主導的產業門類,發展文化的氛圍十分濃厚。
三是開發條件成熟。古城蛇山南片已建成首義文化旅游區;紫陽湖老城廂片已完成征收拆遷;曇華林瑞典教區片和斗級營片征收即將完成;區域內的東西城壕、農講所、胭脂山、戈甲營等片區都已開展征收或納入改造計劃,未來空間將充分釋放,具備在2-3年內打造成樣板區塊的條件。
走“產城融合”之路存在的問題
武昌古城既是文化資源豐富的區域,也是老舊城區集中的區域,其整體發展遠遠落后于復興大武漢的城市建設步伐。為改變這一區域的面貌,武昌區委區政府希望走“產城融合”之路,在改造舊城的同時為其注入產業的活力,然而在按此思路建設的過程中,存在以下的問題:
一是可開發空間不足。該區域由于歷史文化遺存較多,受黃鶴樓俯視線、文物保護、強度分區等一系列限制,可開發空間較少。根據武漢市地空中心2013年編制的《武昌古城實施性規劃》測算,武昌古城內可用于更新改造的存量用地僅1.55平方公里,且基本處于中低強度開發態勢,容積率普遍在1.0-3.0之間。按照仲量聯行2014年所做《武漢市武昌古城區域功能定位研究報告》測算,項目投入與產出極不平衡,這種狀況導致很多企業望而卻步,古城開發受到極大制約。
二是征收改造難度大。該區域多為老舊城區,房屋面積狹小、結構破舊、權屬復雜,不少地方還存在各種歷史遺留問題,如涉公、涉軍、涉校單位眾多,武九鐵路又橫亙而過,居民騰退、街區改造難度大,如已啟動的曇華林、斗級營地塊囿于相關單位,規劃、征收工作相對緩慢;文物遺存較多,根據相關法規建筑不能滅跡,導致征收地塊不能成為“凈地”,無法進行招拍掛流程,難以迅速獲得發展空間。
三是資源權屬較分散。武昌古城文化資源豐富,但分別隸屬于不同部門管理,統籌協調難度大,難以一體化建設推進。
四是基礎設施較落后。古城老舊地區面積大,缺乏區域交通路網和微循環道路,交通較為擁擠,排水不夠通暢,但由于歷史遺跡眾多,節假日游客大量涌入,造成巨大的交通壓力和環境壓力,很大程度上影響武漢城市形象。
推動武昌古城建設發展的相關建議
武昌古城既是“長江文明之心”“歷史之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江主軸右岸大道的核心區域,還是武漢全域旅游中藍色、綠色、紅色、古色、夜色“五色俱全”之地,多重市級戰略疊加,為武昌古城發展迎來了絕佳的發展機遇,然而對于這樣具有極高戰略價值和發展難度的區域來說,要取得成功,必須通過市區聯手,采取強力措施,從而推動其建設發展。
一是成立武昌古城管委會。2008年市政府批準了《武昌千年古城保護與復興規劃》,為落實規劃要求,也為更快更好建設歷史之城,建議仿照辛亥首義文化區建設方式,市委市政府成立“歷史之城”建設工作專班,統籌謀劃“歷史之城”建設工作。武昌區成立武昌古城管委會,借鑒經濟開發區運營模式,實行“一套班子、一支隊伍、一個政策、一個平臺”的全流程、無縫式的經濟社會一體化管理格局,對于其中分屬不同單位管理的文化資源,探索實行管理權與經營權分離創新模式,由管委會統一運營,統籌協調實施,全力打造“歷史之城”啟動區展示區。
二是先期謀劃武昌古城的產業布局。武昌古城作為文化資源豐富、老舊城區集中的區域,在發展中必須走“產城融合”的道路,在舊城改造的同時為其注入產業的活力。基于此理念和前期規劃思路,建議按照已有的規劃分區布局,聘請專業的產業功能設計咨詢機構,以文化創意產業為核心,植入以創意設計、影視動漫、出版融合、VR/AR內容制作、數字會展等為代表的新型文化體驗、文化服務業態,先行建設曇華林、斗級營區域,逐步對胭脂山、農講所、東西城壕、紫陽湖及未來的武船原址等區域有序開發,重點打造蛇山以北文創產業集聚區,聯通已建成的首義歷史文化風貌區,按照市委市政府對長江文明之心和歷史之城建設的要求,最終將武昌古城建設成為世界級歷史人文集聚展示區。
三是加大對武昌古城建設政策支持力度。鑒于武昌古城開發強度低、空間少的現狀,建議市政府利用市級融資平臺等力量,籌措專項資金用于武昌古城區域的開發建設,加大投入,凸顯武昌古城的全局戰略地位。建議在土地一級整理政策上給予支持,以成本價供地,免收土地出讓保底收益,降低開發成本。建議對存在大量不可滅跡的文物、優秀歷史建筑的地塊,借鑒廣州、北京等地做法,出臺專門意見,明晰保留建筑的權屬關系,實施“帶建筑掛地”。建議對于古城區域內具有高開發價值但征收工作長期難以推進的部分地塊,納入“創谷”計劃,使其能夠按照“創谷”相關文件,實行“分期出讓”或者“先租后讓”等靈活的土地政策,提升開發建設效率。
四是加快武昌古城的建設進度。借助多重市級戰略疊加的契機,建議市委市政府將武昌古城作為全市重大項目和近期工作的重點,市區聯手,加大投入,加快武昌古城已列入征收改造計劃區域的征收建設力度,加快蛇山北坡“綠軸”工程建設,加快武九鐵路停用和景觀綠道改造建設進度,對古城內道路交通和排水管線等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升級。(轉載自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