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觀看待GDP的作用與局限
“鄉間小路上,兩輛汽車靜靜地駛過。一切平安無事,它們對GDP的貢獻幾乎為零。但是,其中一個司機由于疏忽突然將車開向路的另一側,連同到達的第三輛汽車,造成了一起惡性交通事故。‘好極了。’GDP說,因為隨之而來的是救護車、醫生、護士、意外事故服務中心、汽車修理或買新車、法律訴訟、親屬探視傷者、損失賠償、保險代理、新聞報道、整理行道樹等,所有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職業行為,都是有償服務。即使任何參與方都沒有因此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人還蒙受了巨大損失,但我們的‘財富'——所謂的GDP卻在增加。總之,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對GDP都是正的效應。”
這是德國學者魏茨察克、美國學者洛斯和亨特洛文斯在《四倍躍進——一半的資源消耗創造雙倍的財富》一書里講述的一個關于GDP的很有啟發意義的故事。事實上,自GDP這一概念誕生之日起,圍繞它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有人對它贊譽有加,比如,已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就認為:“雖然GDP和國民經濟核算似乎有些神秘,但它們確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如同人造衛星探測地球上的氣候,GDP描繪出一幅經濟運行狀態的整體圖景。”曾長期執掌美聯儲的格林斯潘更是斷言,GDP“把秩序帶給了本來是混亂的世界”。批評的聲音也不絕于耳。肯尼迪在1968年競選總統時就曾激烈批判過GDP,他說:“(GDP)并沒有考慮到我們孩子的健康、他們的教育質量,或者他們游戲的快樂。它也沒有包括我們的詩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穩定,沒有包括我們關于公共問題爭論的智慧,或者我們公務員的清廉,它既沒有衡量我們的勇氣,我們的智慧,也沒有衡量我們對祖國的熱愛。簡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們的生活有意義的東西。”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認為,“GDP是充滿窮人的富裕。”受法國政府之邀,他還與另外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等人組建了一個名為“經濟表現與社會進步衡量委員會”的國際專家小組,專門研究GDP是否真是衡量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可信指標。該委員會提交的報告明確警告世人應遠離對GDP的迷信,報告指出,“為追求GDP增長,我們可能最終造成一個國民生活更糟的社會。”
客觀地看,GDP作為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狀況、經濟規模、人均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及價格總水平變化的一個基礎性指標,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確有其重要意義,它是反映國民經濟發展變化情況和綜合國力的重要工具,是制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和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承擔義務多少、發揮作用大小的重要參考。
但GDP并不是萬能的,它無法將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變化納入考量范圍,無法全面地反映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更不能體現對人民群眾福祉的關照。首先,經濟發展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資源并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而GDP無法反映出自然資源消耗成本和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損失,往往帶來“外部不經濟”現象,造成一方面是GDP不斷增長,一方面是環境污染不斷加劇,對人民生活質量和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影響。其次,它無法反映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在GDP崇拜的驅動下,政府主導經濟增長愿望迫切,重短期效應、輕中長期目標,重復建設、結構趨同、產能過剩現象嚴重。再次,它無法反映民生福利、收入分配等的改善以及公共服務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作為一個反映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生產指標,GDP無法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實際就業狀況和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等的改善情況,也無法完整地反映收入初次分配,更無法反映收入再分配,從而無法反映一個國家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二、以GDP為中心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GDP概念引入我國有其特定歷史背景,它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得到廣泛使用。30多年來,這一指標體系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重要工具,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應該說,在現代社會,任何一個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生存發展,就必須發展經濟、促進增長。這一點對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欠發達國家來說尤為重要。因此,在改革開放初期,采取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的方式,積極創造條件,促進GDP快速增長有其歷史合理性。
然而,遺憾的是,“GDP至上”的增長主義理念在我國盛行多年之后,現在已然成為一種慣性思維。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錯誤地理解成“以GDP為中心”,把“發展是硬道理”狹隘地理解為“增長是硬道理”,以GDP排名次、論英雄,把追求GDP增長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幾乎所有政策規劃、制度設計、工作安排都是圍繞如何提高GDP增長率,認為只要GDP增長了,一切矛盾問題都會自動得到解決。這種以GDP增長率為目標的單一化經濟增長模式在推動短期內經濟高位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給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長期以來,GDP增長率甚至成了考核評價干部政績最主要的指標,在這一指揮棒驅使下,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有著強烈的意愿動用各種資源來促進經濟增長,往往是上級政府確定一個量化GDP目標后,地方各級政府層層分解、層層加碼。在政府治理中,缺乏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造成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相對滯后,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住房難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社會貧富分化有進一步拉大趨勢。與此同時,對經濟高速增長的偏好和尋租的沖動,使一些基層政府和官員混淆了政府與市場的職能定位和邊界,沖到一線招商引資、擴大投資,權力(官)自覺不自覺地同資本(商)坐在了一條板凳上,“勾肩搭背、不分彼此”。此外,囿于眼前和局部利益,一些地方政府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大開綠燈,對偷排“紅湯黃水”的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高天滾滾粉塵急”,一些城市甚至陷入“十面霾伏”。這種竭澤而漁的增長模式不僅造成了嚴重污染,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加劇了代內公正問題,而且也影響了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破壞了我們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帶來代際公正問題。
因此而產生的一個不難理解的現象是,盡管GDP在不斷攀高,但人們內心并沒有對增長速度的真正認同,甚至有人覺得那不過是政府統計部門編造的數字游戲,同自己沒多大關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1995年人類發展報告》中曾發問道:“如果增長沒有被轉化到人民生活中,它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能給人民群眾帶來社會福利的改善,帶來藍天碧水和新鮮空氣,帶來真正的幸福和尊嚴。經濟增長不同于發展,也替代不了發展。發展應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應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發展的核心目標應該是社會的公平正義、公眾的民生福利、人民的幸福安康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缺乏其他條件的支持下,片面追求GDP的增長只會走向羅馬俱樂部關于人類困境的報告中所言的“增長的極限”,它帶給我們的除了扭曲的、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圖景外,可能還會有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較低水平和效率的基本公共服務以及無法估算成本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
三、堅決糾正單純以GDP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
GDP的增長并不會自動促進人民福祉的增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那么,何以“以GDP論英雄”能大行其道?客觀地看,一些地方政府對GDP的增長的狂熱追求,除思想認識局限外,一個主要原因在于現行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這為破除GDP崇拜、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導和工作遵循。當前,應當從思想認識和體制機制兩個方面入手,堅決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
在思想認識層面,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著力破除“以GDP論英雄”的思想誤區,要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一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充分尊重市場規律,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回到自己應該處于的位置上去更好地發揮作用,避免對經濟活動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二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系。政府治理中必須牢固樹立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觀念,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還要把“蛋糕”分好,著力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全體人民都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三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同樣可以掛紅花、當英雄。要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錯誤觀念,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在體制機制層面,當前最重要的是抓緊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一要抓緊制定一套涵蓋經濟運行、社會發展、民生福利、基本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在內的科學的考評指標體系,按照三中全會要求,“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人民群眾是政府治理最直接的受眾,要在堅持上級機關考評的同時,探索建立廣大人民群眾參與考評的工作機制。在考核評價中,不能僅僅以資金、人員、設施的投入為衡量標準,而必須更加關注實際效果、關注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二要實行差別化考核,不搞一刀切。習近平總書記曾以青海、西藏為例指出:“青海是中國水塔,西藏是世界屋脊,如果把青海、西藏污染了,多搞幾百億的生產總值又有什么意義呢?”對此,我們要有清醒認識,要明確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區別對待、分類考核,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重點加大對這些區域民生改善、生態保護等方面考核的力度。同時,要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加快建立健全覆蓋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域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建立受益與保護地區之間、上下游地區之間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此外,還要探索建立嚴格有效的督促檢查和問責機制,把考評結果作為各級政府領導班子調整和干部提拔任用、獎懲的重要依據,確保考評結果落到實處。要堅決糾正單純以GDP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讓真正堅持科學發展、促進公平正義、提升人民福祉的干部得其位、行其政,實現從以GDP為中心向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導向的轉變,從追求經濟增長型政府向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選自2013年第23期《紅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