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在线免费,天天操夜夜想,天天搞夜夜,av在线免费网,青青视频二区,婷婷在线精品视频,亚洲美女黄网站

黨群建設

公平正義與改革發展穩定
來源:原創文章 作者:本站編輯 發布時間:2014-01-10 00:00:00 瀏覽人次:3307
    改革發展穩定協同推進,公平正義充分彰顯。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思考的總問題,也可能會成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理論創新的聚焦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一論斷,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尤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被外媒稱譽為中國的“第五個現代化”。劉云山同志強調:這個總目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它揭示了改革的方向,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目標相適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引領,也是我們必須把握好的第一位要求。那么,中國的現代化戰略是什么?如何理解“促進公平正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何把握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公平正義”和“改革發展穩定”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

  現代化的內涵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

  一般而言,現代化描述的是社會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商品時代)結構轉換的歷史進程及其成果。

  在農業時代,人類社會是通過“你種蘋果,我種梨”的方式生存的,人的發展體現為“農民化”(農村里的人,種地的人),經濟發展體現為“農業化”,社會交往平臺集中在“自然村落”(即人們是因一定的血緣關系而聚在一起)。而隨著“蘋果和梨”種得越來越多,社會需求轉變為“種蘋果的想吃梨,種梨的想吃蘋果”,歷史開始進入“用蘋果換梨”的階段。這就是商品時代。該階段,人的發展體現為“市民化”(城市里的人,市場中的人),經濟發展體現為“工業化”,社會交往平臺轉換為“城市社區”(即人們是因同樣的收入水平住一個小區)。可見,現代化緣起于社會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換,體現為“農民—市民”“農業化—工業化”“自然村落—城市社區”三大核心框架的變革。

  立足于中國,中央在1980年代提出了針對中國國情的現代化戰略,鄧小平把它稱之為“中國式現代化”。其基本內容是:1990—2000年,進入小康,解決溫飽問題,在理論上,即是讓“蘋果和梨越來越多”;2000—201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商品化的基礎;2010—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即完成“種蘋果和種梨——賣蘋果和賣梨”轉換。上述戰略在政策設計上即為“小康社會戰略”。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完成了從“建設小康”向“建成小康”、從“改革啟動——市場體制突破和完善”向“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性轉換。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提煉出11個重大問題,設計了主攻方向、路線圖和時間表,并同時提出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一新論斷和新目標。這表明,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在不斷向前推進。

  改革發展穩定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特殊定位

  一般而言,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改革是手段,發展是目的,穩定是條件。但是,從中央戰略持續推進的角度看,三者之間還有更重要的一層關系,即:在中國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改革是主線或主要脈絡,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之所以這樣,源于當前基本國情和獨特的發展路徑。

  從國情上看,當前我國存在兩個數據:一是戶籍農民9.5億,占總人口的70%。這意味著,現代化要實現“種蘋果種梨—賣蘋果賣梨”轉換,我們還有70%的人口沒有做到;二是農村宅基地5.52億畝,是城市社區的4.8倍。這意味著,現代化要完成“自然村落—城市社區”轉換,我們還有4.8倍于城市社區的國土空間未實現轉變。也就是說,從現代化的戰略要求及其現在的實現程度看,我們依然任重而道遠。

  那么,我們今天在哪里?1978年,中國啟動農村改革;1984年,啟動城市改革,二者構成了改革的啟動階段。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意味著中國引進市場體制,實現了重要體制的突破;2002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志著我們完成了對市場基本框架的完善工作。合起來看,1993—2013年,構成中國改革進程中的重要體制突破和完善階段。今天,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表明,我們的改革進程出現了一個質的飛躍:從某一方面的改革到全面改革;從先易后難的改革到攻堅期、深水區的改革;從摸著石頭過河性的改革到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相統一的改革。所以,改革啟動(1978—1993)—改革的體制突破和完善(2003—2013)—改革的全面深化(2013起),構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特有的路徑和脈絡。這意味著,改革成為我們現代化進程的主線或主要脈絡。

  發展緣何成為硬道理?源于我國的發展需求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其一,從發展需求看,1978年啟動改革,要解決溫飽問題。此時,中國社會蛋糕不大,其核心需求是要做大蛋糕。所以,一直到2002年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為止,中國一個時期內(1978—2002年)的基本需求都是“生產性”的,社會總體上處于進行“生產性努力”的階段。2002年至今,雖然中國的“肚子問題”相對緩解,但是,在擁有70%農村人口和5.52億畝農村宅基地的國情面前,中國依然要面對做大蛋糕的需求。一定意義上,中國發展依然是“生產性”偏重的狀態,所以,發展仍然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關鍵。十八屆三中全會根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和方法,并根據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依然比較低的實際,明確強調,要堅持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二,從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看,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社會主義的任務是提供足夠的“蘋果和梨”,最終使其達到“像空氣和陽光一樣多”,從而推進社會進入“產品經濟時代”(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階段,我們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一則現實需求,二則內在要求,這兩個方面構成當前我國國家發展的基本遵循。

  穩定為什么是硬任務?一方面是由當前我國的“分配性訴求”決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社會主義最終目的——共同富裕使然。體現在社會心態上就是,以前人們默默低頭拉車,現在則是慢慢抬頭,盯著蛋糕。如何把蛋糕分好?需要一個好的游戲規則。而游戲規則在本質上講,是一種基于一定認同的社會秩序建構,這種建構的核心要素有二個:一是平穩,二是協定。平穩,即動態的平衡;協定,即協商基礎上的定規定制。合起來,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穩定。

  所謂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共同富裕,核心是指勞動者通過嚴密的政黨制度實現對國家政權的控制,在經濟議程上體現為國有資本對私人資本的控制。其基本邏輯是:私人資本具有兩個本性,即利潤嗜求和安全本能。利潤嗜求,使得資本具有自私性和不正義性;安全本能,使得資本沒有祖國。為克服資本的負面性,馬克思提出國有資本理念,即通過國家對資本的控制,使得它既有祖國,又具有一定自律性。在這里,國有資本其背后的主體是勞動者,前臺的手段是市場,外部的邊界是國家,三者合一,既約束了私利,又保證了動力,體現了社會主義在商品領域對資本主義的揚棄。因為這種揚棄的核心是對資本的“私利性”的克服,因此在邏輯上,國有資本的核心特征是“共同體性”,反映在實踐上,即社會主義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數人富裕。不是為了少數人發展,因而該發展具有可持續性;不是為了個體性利益,因而該發展具有內在的協商訴求。合起來,共同富裕,既具有可持續性優勢,又具有協商性訴求。因此,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在客觀上要求社會發展追求“穩定”之特質(動態平衡+協商規制)。在這個意義上,保持穩定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訴求。

  總而言之,改革發展穩定之關系,因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獨特性,形成了不同于其自身邏輯關聯的新一層關系,即改革是主線或主要脈絡、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這層關系構成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實踐框架。這一框架意味著,在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一定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改革?如何發展?如何穩定?

  公平正義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關鍵

  從理論上說,公平,核心是比例平等;正義,核心是絕對平等。比例平等,來源于A和B之間的下述關系:若A有能力,貢獻100元價值,B能力一般,只能貢獻10元價值,那么,社會該如何回報?如果確定“同一回報率”,則就是公平。在這里,“同一回報率”之所以最佳,是因為,唯有這樣才可以激勵能者,鞭策平者,使“蛋糕越來越大”,舍此相反。換言之,公平的起點是解決效率問題。但是,假若社會僅僅推行公平政策,那么,A得的越來越多,B得的相對越來越少,則兩極分化出現;若兩極分化超出臨界點,那么,社會可持續性就會中斷。可見,公平原則具有邊界,超出該邊界,公平的功能就會走向反面。基于此,正義原則成為必須。

  何為正義?這即“絕對平等”原則。其內涵是:隨著公平的推進,A成為富人,B相對成為窮人。如何避免兩極分化?需要測算窮人B能過上“有人的尊嚴的生活”需要多少錢,假若測算得出需要50元,那么,國家就要無償提供50元,既給B也給A,這就是絕對平等的含義,也即正義的基本邏輯??梢?,正義原則針對的是如何避免兩極分化、如何確保最窮的人能過上有人的尊嚴的生活。簡言之,正義與社會“效率”無關,它解決的是可持續性問題。

  綜合而言,首先,一個社會的發展要有效率,否則社會就沒有蛋糕或者蛋糕越來越少,這決定了社會的首要邏輯是公平;其次,社會的發展的要旨在于永久持續,而公平本身無法提供可持續性支撐,因此,正義成為社會發展的第二個要件。完整說,一個社會,第一要件是公平,有它才會有蛋糕或者才會不斷做大蛋糕;第二要件是正義,有它才有可持續性,進而永久發展?;氐街袊斚抡谶M行著的全面深化改革偉大進程,可以發現:

  首先,當前中國已經進入做大蛋糕而不再僅僅是做出蛋糕的階段,我們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如何使蛋糕做得越來越大”。這決定了我們必須把能帶來效率的“公平原則”作為發展問題的前提。如何有效實踐這一原則?理論上,需要三個宏觀政策給予保證:合理的社會分配率(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監管;合適的消費率(消費總額占GDP的比重)監控;動態可調的薪酬回報制度。其次,當前中國,基于做大蛋糕基礎上的訴求逐漸趨向于“分配性”,一定意義上,愈演愈烈的“分配性沖突”和社會怨氣就是對當前收入差距的不滿之宣泄。這預示著我國的正義之不足,需要提供足夠的正義資源以保持社會穩定。從國家角度看,需要對當前中國底層群體進行摸底,這是制定有關正義政策的前提。理論上說,我們需要三個宏觀政策框架來解決這個問題:社會基礎保障制度;社會基本福利制度;政府中的科、教、文、衛職能部門提供基本公共物品的能力和質量??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發展問題能否解決好,關鍵是公平原則是否到位和有效;穩定問題能否處理好,關鍵是正義原則是否轉換為政策理念并被有效實施;改革能否得到人民群眾認同,關鍵在于改革能否體現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能否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能否解放和增強社會創新活力。而反過來,基于公平正義的改革,既有利于使發展充滿動力活力,也有利于使社會達到和諧穩定;既利于健全發展的動力機制,也利于健全穩定的平衡機制。在這里,公平正義,使得改革發展穩定有機統一起來。正因如此,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思考的總問題,是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這是統領其他一切問題的根本問題,其中,改革又是這一總問題的“牛鼻子”,它統領著發展與穩定。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由此,改革發展穩定尤其是改革,可能會成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理論創新的聚焦點。(韓慶祥 張健)

分享到: